7月2日,2018“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团来到重庆奉节县食用菌栽培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以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为技术依托,长期坚持产学研合作,用优质健康的原料,生产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佐餐食品,真正成为杨凌科技示范推广的“第一车间”,农业科技扶农富农的“第一车间”。
基地工人正在采摘“榆黄菇”
奉节农科的“杨凌印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奉节是重庆市的东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被称为“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2001年,汪丽平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创办了专门从事蔬菜、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产业的公司。
公司坚持原生态种植、无污染生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经过多年努力,开发出多个香菇品种。然而,汪丽平还没来得及高兴,问题就来了:香菇中个别元素含量异常,无法通过出口检测。一筹莫展之际,杨凌示范区专家团队来到基地考察。获知情况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双田教授深入生产一线,详细了解每一个生产步骤,找到问题根源并帮助公司改进了生产技术,成功解决该难题。汪丽平表示:“杨凌示范区还组织我们参观行业标杆企业,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现在,随着双方交流互通变得更加紧密,我对公司发展也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
经过16年发展,公司基本形成原料种植、产品加工、内外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拥有11个注册商标、29项国家发明专利,建有5000余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基地,年成品菜加工能力8000吨。“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今天的这些成绩,离不开杨凌示范区的指导帮助。”汪丽平说。
重庆奉节食用菌种植示范推广基地
科技扶农的“第一车间”
“我在基地务工,每月能收入两千多。去年,我家还包了一个种植大棚,培育了1万多棒香菇菌种,年净收入有3万多!”家住奉节县永乐镇长凼村的李金玉正在自家大棚里管护香菇。她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患病、两个孩子上学,全家的重担都在她一个人身上。提起以后的生活,她充满信心:“把香菇继续种下去,脱贫不是问题。”
一直以来,该公司不仅把原料基地视为食品开发的第一车间,还将之建设成扶贫富农的“第一车间”。目前,公司已带动3000多户农民参与种植及初加工,其中近15%是贫困户。为了更好回馈社会,公司采用“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通过统一免费提供大棚和菌种原料、统一培训生产管理技术、统一收购农户产品,带动贫困户自主脱贫。近年来,公司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奉节县2016年度、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
截止2018年1季度,杨凌示范区在全国建设了300多个农业科技推广基地,在各地的扶贫工作、农业产业发展中,帮助贫困地区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发挥着“第一车间”的重要示范带动作用,让杨凌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市场供求信息更加高效精准地传递到农民手中。(郑伊健)
编辑: 大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